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育儿孕婴 > 孕婴用品 > 正文

“待产包”莫成“待宰包”

发布日期:2016/5/31 14:20:48 浏览:363

产妇护理包、婴儿用品包,医院提供这些商品原本是为方便患者。“新华视点”记者在云南省一些三甲医院调查发现,院内小卖部垄断经营,医护人员成了促销者,医生要求患者购买指定物品,不购物不做检查。(5月19日《海南日报》)

严格来讲,“待产包”算不上是医疗器械。一来它不是“必需品”——农村或贫困家庭的产妇根本没有“待产包”之说;二来它也不是“必购品”——许多产妇完全可以在家里自制、自备“待产包”,而它更不是医院的“必供品”。如此看来,医院可以提供“待产包”,但其前提是全凭产妇自愿,不可强制。而云南一些公立医院,强制产妇购买医院特供的“待产包”,甚至不购买不做检查,显然是在拿医疗服务绑架产妇的利益。

从表面上看,医院强卖“待产包”,是为了保证产房的卫生环境,替新生儿的健康考虑。殊不知,无论是医院的“统一行动”,还是医护人员的“自选动作”,向产妇强卖“待产包”,均是受利益驱使,因为这种“待产包”,比市场上的价格贵许多。可见,在一些医院,“待产包”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待宰包”,里面深藏着以药养医、过度医疗、医生吃回扣、医商勾结牟利等医疗腐败现象。

然而,“待产包”变成“待宰包”,进一步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值得医疗部门反思。在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明显不足的不利条件下,医院为了保证公共医疗资源不被“流失”,不做亏本的“买卖”,只得选择以药养医或过度医疗。医院和医生在以经济利益为先的服务理念驱使下,如何在患者身上逐利才是第一要务,这就不得不逼迫一些医务工作者将本来就稀缺的公共医疗资源,变成了恣意宰割患者利益的“待宰包”,放弃了救死扶伤的职责,乃至最终丧失了医德和良知。

不可否认,一些医院和医生过分依赖医疗器械,为病人进行过度检查或过度诊疗,甚至公开向患者推销昂贵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也使现代医疗走入了“治病必用抗生素”、“用药和器械必拿回扣”的怪圈,严重损害了患者利益。因此,不改革现有医疗体制,不均衡配置公共医疗资源,不强化公立医院面对大众服务的公益性,不彻底根除医疗不公现象,一个小小的“待产包”,将会损害更多产妇的利益。(南方网汪昌莲)

《“待产包”莫成“待宰包”》相关参考资料:
待产包、分娩待产包、待产包最全清单、云南待产包、待产包清单、孕妇待产包、临盆 待产包、孕妇待产包清单、夏季待产包最全清单

最新孕婴用品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