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育儿孕婴 > 育儿知识 > 正文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同理心?

发布日期:2022/4/22 10:34:56 浏览:295

本文首发于果壳童学馆(guokr_kid),经授权转载

相比于安全感等热门话题,同理心似乎谈论得较少。在开始之前,先来听一首歌——

这是王源自己创作的歌曲《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不被别人理解的少年,内心真正的感受。

再来看一个研究,为了调查使用暴力行为的人有什么特点,研究人员对监狱犯人的同理心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犯人的同理心普遍比普通人低。

当犯人们观看他人表现出负面情绪的视频时,同理反应下降。因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而加大了对他人施以暴力的几率[1]。

暴力行为是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的_PhotobyChrisSabor,Unsplash

也就是说,较低的同理心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其中最严重的,也是整个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便是使用攻击和暴力等犯罪行为。

那么,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较低的同理心?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出更高的同理心呢?

今天我们来具体聊聊与此有关的话题。

1

什么是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呢?同理心通常分为2种:情感同理心和认知同理心[2]。

情感同理心代表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和理解,即“我感受你的感受”,比如听歌时流泪,看到别人哭泣自己也难过,看电影被感动等等。

认知同理心代表从认知层面理解他人,能准确想象他人经历的能力,即“我理解你的感受”,比如看到灾区人民的遭遇,会想要捐款捐物帮助他们;看到有人骑车摔倒了,会想上前扶一把;又或者是遇到迷路的孩子,会帮忙打电话,寻求警察的帮助[2]。

电影《海蒂与爷爷》中的小海蒂,

能理解别人并能想象他人所处的艰难处境。

也就是说,情感同理心让我们感受到别人相似的情绪,而认知同理心让我们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人的遭遇。认知同理心是一种比情感同理心更复杂的能力,因此发育也更晚[2]。

情感同理心,可以说是人类幼崽一出生便拥有的能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情绪传染”,即在出生18到72小时后,人类幼崽就会对其他婴儿的哭声,产生焦虑的反应,比如会焦躁不安,会哭泣。

婴儿也能对他人的情绪有所感知,

PhotobyMinnieZhou,Unsplash

认知同理心,由于需要更多的认知过程,幼儿需要到一定的年纪才会开始发展。发展出认知同理心的孩子,不仅能从情绪上感知到别人的不快乐,也开始慢慢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别人为什么会不开心[2]。

除此之外,同理心对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来自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的NicoleMcDonald博士为我们总结出了几个主要影响[2]。

1、内化规则

做错事情时表现出更多内疚感,对他人的焦虑表现出更多同理心的儿童更容易遵守规则。同理心和内疚感共同影响了儿童学习对错和内化规则的能力。

2、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

同理心是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当看到其他人哭泣,孩子们会上前给予安抚,或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出去,希望别人可以再次开心起来,这些都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安抚其他哭泣的小朋友是一种亲社会行为_PhotobyYangMiao,Unsplash

3、社会竞争力

高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与人合作,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4、人际关系

高同理心的孩子,由于更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遇到冲突和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更有技巧地去解决问题,考虑他人的感受,从而更容易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影响同理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同理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和其他能力一样,同理心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产物。其中,个体因素一般指基因、神经发展、人格特征,环境因素指教养方式、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等等。

由于受自身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的同理心可能天生就比较低,那么这些所谓的“恶魔宝宝“,还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吗?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JayBelsky回答了这一问题。Belsky教授提出了一个假说叫“差别易感性模型”。这一假说认为,对于天生比较难养育的“恶魔宝宝”来说,不良的教养环境会使他们的发展更糟糕,但如果他们生活在高质量的养育环境下,会发展得比那些“天使宝宝”还要好。

就是说,天生同理心较低的孩子并不是“无药可救”,在温暖和积极的高质量养育环境下,同样可以成长为高同理心的孩子。反之,天生同理心低 低质量的养育环境的双重不利因素,会让这些孩子的发展比其他孩子落后更多[3]。

3

高同理心就是爱吗?

前面讲到,同理心会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理心高的孩子会表现出越多的亲社会行为,比如玩具。但不爱,就是同理心不高吗?

研究人员与来自北京的74名2到4岁的幼儿做了一个游戏,分别拿出三种不同的玩具:贴纸、玩具西瓜和可以做成项链小珠子让幼儿玩耍,然后分3次询问幼儿的意见。

第一次研究人员只会对玩具进行评论“这些玩具好棒啊”,第二次会表达出想要的意思“我喜欢这些玩具,可我没有,我也想玩儿”,第三次则会直接提出要求“可以给我一些玩儿吗?”

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_PhotobySophieElvis,Unsplash

结果发现,行为存在年龄差异,越大的幼儿越容易,4岁的幼儿不用给太多的提示便会玩具。33的4岁幼儿在实验人员第一次评论珠子后便会开始,而2到3岁幼儿,只有4-8会这样做。

除了发现年龄差异,研究也发现,总体来说,2-4岁的幼儿是偏“自私的”,即使他们会,也只会一小部分或少于一半的玩具给其他人[4]。

而且,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能力在6岁左右发生质的飞跃。这是因为行为与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和理解他人经历的能力有关,这种理解他人的能力越强,同理心水平越高,也会出现更多的行为[5]。

与此同时,年龄更大的儿童会在时区分朋友和陌生人,5岁及5岁以上的儿童会更多地会给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陌生人[6]。

儿童给朋友的比例(深色方块)在5岁后多于给陌生人(白色方块)的比例_Yuetal.(2016)

也就是说,行为不仅仅与同理心的高低有关,还与儿童的年龄有关。幼儿不愿意,可能并不是因为同理心低,而是因为对他人的理解这一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他们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童书也可以帮助儿童练习如何理解他人

4

毁掉同理心的“杀手锏”

同理心的发展是受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的,先天因素比较难以改变,那么后天的养育环境,会对同理心有哪些影响呢?

我思索再三后,我决定整理一份毁掉同理心的“杀手锏”。相比于如何做,哪些行为最好不要做,对家长来讲,实操性更强。

1、消极教育

消极教养是指缺乏与孩子互动的教养方式。国内多个高校联合对448名6-18个月农村婴儿的早期发展做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婴儿的照料者大多采用的是消极教养,即较少与孩子互动,比如给孩子讲故事、唱歌以及和孩子一起玩耍。

在参与调查的孩子中,近一半的孩子出现了认知发育迟缓,40出现了语言发育迟缓,而35有社会情绪发育迟缓。

而照料者只要能参与其中一项与孩子的互动活动,孩子的认知、语言和社会情绪水平便会高于其他的孩子[7]。

给孩子阅读可以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PhotobyPriscillaDuPreez,Unsplash

2、拒绝行为

我们需要给孩子制定规则,也需要在适当地时候说“不”,但如果是用不恰当的方式拒绝孩子,可能会对同理心及其他能力的发展有所影响。

在7-11岁中国儿童自我报告中发现,父母的拒绝行为,如“批评我却不告诉我原因”、“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我非常懒和没用”、“用让我觉得耻辱的方式对待我”、“因为一个小过错而严重体罚我”等等,对儿童同理心的发展起消极作用,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也因此受到影响[8]。

3、“坏”榜样

父母对他人表现得漠不关心,不理会他人的情绪表达,孩子可能在无意中就会模仿这些行为。具有较低认知同理心的父母,会对孩子在这方面鼓励较少,这些孩子的社会竞争力,也因此受到影响[9]。

photoby@davidstraight

4、强迫行为

“你是哥哥/姐姐,所以你要把你的东西给弟弟/妹妹吃”,这是我们家长爱说的话,有时甚至会强迫他们这么做。

前面我们也提到,幼儿的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2-4岁的幼儿是自私和护着自己的东西的。年幼的孩子不愿意,并不代表没有同理心,而是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同理心还没有发育成熟,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含义。如果强迫他们,往往会适得其反。

5、与父母和同伴的不良关系

与父母和同伴关系的质量对儿童同理心水平的高低有预测作用,与父母和同伴关系不太好的儿童,同理心水平也更低[10]。

最后,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好好爱自己,也好好爱别人。

今日话题

#你还注意到有哪些会“毁掉”孩子同理心的行为?在留言区聊聊吧~

END-

参考文献丨

[2]Mcdonald,N.M.(2014).TheDevelopmentofEmpathy:How,When,andWhyDanielS.MessingerUniversityofMiamiDepartmentofPsychology5665PoncedeLeonDr.November.

[3]MA,Y.,ZHOU,Q.,&XING,S.(2015).FamilyRearingEnvironmentandChildren’sDevelopment:TheDifferentialSusceptibilityHypothesis.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23(11),1931.https://doi.org/10.3724/sp.j.1042.2015.01931

[4]Wu,Z.,&Su,Y.(2014).Howdopreschoolers’sharingbehaviorsrelatetotheirtheoryofmindunderstanding?JournalofExperimentalChildPsychology,120(1),73–86.https://doi.org/10.1016/j.jecp.2013.11.007

[5]Imuta,K.,Henry,J.D.,Slaughter,V.,Selcuk,B.,&Ruffman,T.(2016).Theoryofmindandprosocialbehaviorinchildhood:Ameta-analyticreview.DevelopmentalPsychology,52(8),1192–1205.https://doi.org/10.1037/dev0000140

[6]Yu,J.,Zhu,L.,&Leslie,A.M.(2016).Children’sSharingBehaviorinMini-DictatorGames:TheRoleofIn-GroupFavoritismandTheoryofMind.ChildDevelopment,87(6),1747–1757.https://doi.org/10.1111/cdev.12635

[7]Luo,R

[1] [2]  下一页

最新育儿知识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