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育儿孕婴 > 童歌童趣 > 正文

新闻追踪:收潲水得有“证”违者最高罚3万

发布日期:2016/8/13 14:17:55 浏览:417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听到这首儿歌,你想起了怎样的童年?是穿着海军服坐在河滨公园的跷跷板上?还是害怕弄脏儿童节才能穿的白衬衣,又想跳一段“编花篮”?还是拿着麦克风,摆弄着芭比娃?你的心里是否回荡着一首老掉牙的旋律,只属于你和那些岁月?

近日,由贵阳市文明办发起的贵阳儿歌征集评选活动,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共鸣。不同时代的儿歌,谱写不同时代的故事。记者分别采访了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的普通人,一起去听听他们的儿歌与故事吧。

50后:抗日歌曲风行

代表歌曲:《地道战》《北风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小燕子》《劳动最光荣》

经典歌词:“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的记忆中,童年歌曲中还泛着革命的光晕。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电影《地道战》是50年代的人童年时期观看最多的露天电影之一。每个月能看一场露天电影,是当时的娃娃最开心的事,电影里的歌曲也传唱开来。

1952年出生的钟先生,童年和小伙伴常常玩的游戏便来自《地道战》。头上扎块白汗巾,手里握着铜手枪,躲藏在喷水池米粉厂的圆木空隙里,就是最激烈的地道战场了。“我们有扮演民兵和鬼子的,民兵赢了就唱‘地道战’、‘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等等。”钟先生说着笑得很甜。

和新中国诞生在同一天的谭先生,在小学二年级就戴上了红领巾,他记忆最深的是原《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谭先生仍哼得出来。他说,那时候只有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家里人脸上都有光。

因为喜欢唱歌,谭先生还自制乐器。“那个时候买不起,就是照着人家的二胡、笛子、小提琴做,经常失败。”谭先生说着陷入回忆,他和小伙伴们做过最难的乐器是小提琴,“小提琴内部有两颗S形的音柱,它的位置很关键,即使移动几乎觉察不到的距离,音色也会有变化。”一旦成功,小伙伴们就弹唱起激昂的抗日战歌,哪怕是乱弹琴。

贵州著名的词曲作家丁时光,1953年出生在毕节大方县。5岁那年,当地文工团在镇里搭起了戏台,歌剧《血海深仇》里的唱段是他记忆里最早的歌曲。“大概讲的是解放军帮助老百姓铲除地主恶霸的故事,我和同伴们就跟着演、跟着唱。”丁时光笑着说。

上小学以后,丁时光特别期待每周一节的音乐课,因为不仅能学新歌曲,还能学到乐理知识,这样,他就能翻看像《革命歌曲大家唱》、《外国名歌200首》这样厚厚的歌本了。

“三年级,我翻看二哥的音乐书教材,全是陌生的歌曲,我一页一页地唱起了乐谱。”丁时光说。唱谱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丁时光甚至没发现,教授音乐课的哥哥早已伫立在门外,一边听着一边念叨:“这小子居然能识谱。”于是,丁时光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会了打拍子。现在,他是我省知名的词作家。

60后:文革歌曲

代表歌曲:《毛主席语录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一分钱》《让我们荡起双桨》

经典歌词:“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也是60年代出生的人哼唱童谣的十年。那时候,无论是街道大院还是学校操场的大喇叭里,总是放着一首让人记忆一辈子的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今年49岁的靳如勤回忆,念小学的时候,虽然不懂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涵义,但班里人人都会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最想穿的是红卫兵军装。

1964年出生的任山义,每当想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会想起已过世的外婆。因为父母上班忙,任山义打小就跟在外婆身边。“两三岁的时候,还不懂事,把贴在墙上的毛主席画像扯下来玩,害得外婆遭批斗,下放到乡下种了3年的地。”任山义告诉记者,每个星期家里人都会带着他,坐着租来的马车给外婆送吃的和煤炭。时间远去,任山义记忆中马车颠簸的尽头,就是外婆的笑脸,歌声的背后,是外婆沉沉的爱。

70后:影视歌曲主打

代表歌曲:《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阿童木之歌》《蓝精灵之歌》《闪闪的红星》

经典歌词:“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

“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

“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一休)”

70年代出生的人,童年时期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拥有电视机的家庭虽然不多,但收音机已经成为家中必备。“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嘀嗒、哒嘀哒、嗒嘀嗒、哒嗒。”这段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开场曲,稚嫩的童声和响亮的喇叭声伴随每一个70后度过学龄前的时光。“现在我的朋友,还有拿这段歌曲做手机铃声的。”出生于1975年的徐凯告诉记者。

那时候,动画片走进70后的小学生活,《铁臂阿童木》、《蓝精灵》、《花仙子》等动画片的主题曲同时也影响着他们。

对于38岁的龚先生来说,童年时期印象最深的歌曲是《咱们工人有力量》,那是贵阳钢厂当年上下班的号角。“这首歌响起,我家老爹就下班了。”龚先生说着笑得很甜,运气好的话,他还能吃到爸爸从厂里带回来的鸡蛋糕或者烧饼。

串起70后童年回忆的,还有走街串巷的丁丁糖叫卖声,一把小铲和小锤相击发出清脆的“叮叮嘡”,至今徐凯听了,还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走上一段。“那时候,一个牙膏皮就能换一块丁丁糖,有的娃娃为了换来吃,直接把家里的牙膏挤丢了。”龚先生说笑着咧开了嘴,好像丁丁糖的香甜溢出了嘴角。

80后:母爱儿歌记忆深

歌曲:《鲁冰花》《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影视作品中的歌曲经典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社会的变化反映在孩子们的歌声里,儿童世界的旋律,包括港台和国外的作品,孩子们多是通过动画片和电视剧听到。

歌曲《最炫民族风》的作者张超,80年代初出生在凯里。八九岁的年纪,张超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第一次听到歌曲《鲁冰花》。“当时就听到心里去了,很温暖很温馨的感觉,那时流行抄歌词,记得自己抄这首歌词的时候是第一次接触流行歌词。”张超回忆说,“我还根据这首歌写了篇作文。”

这篇描述和同伴玩耍的作文,在学校举办的作文比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其实当时根本不知道鲁冰花是什么,对歌词也不算了解,就是觉得好听。”张超说,长大以后才知道是歌颂母爱的,而2011年与《鲁冰花》的词作者姚谦聊起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更是记忆深刻。

80年代中期出生的赵菊,说儿歌直接就哼出“啊啊啊,啊啊黑猫警长……”。由于父母工作忙,大多数的时间赵菊都在电视机前度过,除了《黑猫警长》,《动画城》和《大风车》节目里的动画片,赵菊都看了个遍,里面的歌曲也张口就来。

阿东出生在80年代初,《射雕英雄传》、《上海滩》、《霍元甲》等电视剧的主题曲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候贵阳小伙的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巾,也不管什么季节。”阿东说,稍大一些的小伙伴,都自称某某哥,跟在他们后面追追打打,感觉有一股豪气。

90后:卡啦OK来啦

歌曲:《健康歌》《字母歌》《好妈妈》等

经典歌词:“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来做运动”

“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妈妈”

90年代出生的人实在幸福,磁带、录像带、mp3的流行,让听歌变得更加简单。在23岁小任的记忆里,家里有全套唱卡拉OK的设备,把儿童歌曲的唱片塞进VCD里,拿起麦克风随时可以开唱。“头上披个红绸子,边唱边跳,全家人坐在沙发上当观众,各个都开心得不得了。”小任说。

洋芋丝丝、绞绞糖、星球杯、华华丹是90后童年里的美食,而“多美丽”、“德克士”、“肯德基”为他们提供了汉堡和薯条,在那里,一边啃着炸鸡腿,一边听着儿童歌,慢慢地就长大了。

《新闻追踪:收潲水得有“证”违者最高罚3万》相关参考资料:
潲水油、康师傅 潲水油、潲水养猪、潲水变费为宝、武汉潲水、潲水油长沙、爱的追踪、故宫命案追踪、疑犯追踪

最新童歌童趣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