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育儿孕婴 > 童歌童趣 > 正文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发布日期:2015/10/19 7:00:41 浏览:691


欢迎您,

正文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组图)2015-10-1805:48:28来源:(深圳)分享到:电影篇
为何马克·奥斯本的《小王子》可爱?


因为,这是一部“对纸有感情的”动画


作为一个在梦工场动画浸淫多年的导演,马克·奥斯本应是好莱坞CG动画的忠诚信徒才对。但是,他的这部动画新作《小王子》一出,CG 定格的混搭风着实让人惊喜。CG动画天生的“像素感”,特别适合戏中小女孩生活被标准化的和冷漠的现实世界,而定格动画的“手作感”,正好给小王子的世界带来特有的属于人的温度。


定格动画


手作的质感


说起定格动画,它诞生的时间同《小王子》相差不多,定格的不规则和不连贯,刚好是颇有时代感的表达方式。定格动画对材质的选择有挺多种,而在马克·奥斯本的《小王子》中,导演选择的是纸。如今来看,这个主意实在太妙。从纸质的原著,到纸做的动画角色及场景,看电影的感觉仿佛是在大银幕上翻看《小王子》的立体书。马克·奥斯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也坦言“因为我们当时读的都是纸质书,所以希望电影也能有纸的质感”。导演透露,动画团队“采用一种特殊纸张制作了片中角色的身体,还有许多场景”。


的确,戏中,小女孩读到“老飞行员”写给她的“小王子”的故事,从她手中的纸张幻化成脑海当中的童话世界,飞机穿过用纸做的云彩,到达B612号小行星,再见到用纸粘成的小王子,这一系列视觉上的过渡异常自然。看到此,若说动画版《小王子》是一本每秒24格的立体书,也是恰如其分的。


对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原著的保鲜式改编之外,马克·奥斯本在《小王子》当中加入许多法国电影传统的元素。此前,马克·奥斯本也曾向其他内地媒体透露,自己在片中特意向法国喜剧名宿雅克·塔蒂致敬,“小女孩的家参考了《我的舅舅》里的屋子的设计,而大人们的世界则是对《玩乐时间》的致敬(注:上述两部电影皆是雅克·塔蒂的作品)”。


配音相当有“听头”


精良的动画制作并非《小王子》唯一的法宝,这部电影的配音阵容也是相当有“听头”。为英语版《小王子》献声的有玛丽昂·歌迪亚、杰夫·布里吉斯、詹姆斯·弗兰克、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选择原声版本的观众注意喽,戏中,那只小王子的忠实伙伴“狐狸”是由詹姆斯·弗兰克配音,而那朵令小王子魂牵梦萦的“玫瑰”则是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的杰作。谈及此次配音的动力,詹姆斯·弗兰克坦言,“我是因为自己的偶像詹姆斯·迪恩喜欢《小王子》,爱屋及乌,对这部电影多了份特殊情感”。为“小王子”做声优的那位,正是导演马克·奥斯本的儿子莱利·奥斯本,他原本是被父亲拉去充当临时演员,没想到最终“转正”,担纲全篇最重要的角色配音。


而《小王子》的中文配音卡司同样够用心,“小王子”易烊千玺照顾到95乃至00后的观众群体,“飞行员”黄渤作为配音老炮儿自然可以HOLD住重量级角色,黄渤和多多的高人气父女档噱头满满……戏中,多多为“小女孩”配音,这个角色的台词量最大,如今来看,多多作为声优的表现不错。黄磊透露,他和多多都是《小王子》的粉丝。黄磊在中学期间就读过《小王子》,在《爸爸去哪儿》中,大家也都看过黄磊给女儿读《小王子》的镜头。但是,做爸爸的从未给多多讲过这个故事的结局。不久前,多多自己读到《小王子》的结尾,非常难过,她对小王子的离开很是不解。好在,马克·奥斯本的《小王子》给出了一个更光明温暖的尾声。而为玫瑰花配音的周迅在谈到首次配音为何会选择电影《小王子》时,她透露,“我在十年前就看过《小王子》,有一个画面一直到今天都特别强烈,就是你抬头看星星,会是亮的,会有一个人对你微笑。”对于玫瑰花略显“傲娇”和虚荣的个性,周迅也有自己的看法,“小女生多少都会有一点这样,我觉得每个恋爱中的女孩子都会在玫瑰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到时候观看影片的时候会对玫瑰和小王子的关系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此外,袁泉是“妈妈”、小柯是“国王”、王自健是“自大的人”、胡海泉是“蛇”、张译是“商人”、马天宇是“狐狸”,看国语版的时候去辨别下这些明星的声演,也十分有趣。


配乐“不能失去法国的味道”


对于动画电影来讲,NB的声优当然重要,而NB的配乐也是必不可少。《小王子》的原声确实令人印象深刻,那是肯定喽。毕竟,这回为《小王子》谱曲的是知名的好莱坞音乐人汉斯·基默和理查德·哈维。《狮子王》、《角斗士》、《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这些都出自汉斯·基默之手。关于配乐的风格,马克·奥斯本和汉斯·基默最终定下的基调是“不能失去法国的味道”。


为何无聊的大人们永远读不懂《小王子》?


因为那是长不大的圣-埃克苏佩里写的


创造了“小王子”的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他的小说创作从未离开过自己的飞行员生活。从早期的《南方邮航》、《夜航》以及令他声名鹊起的《风沙星辰》,无一不带有作家本人的半自传色彩。而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在1935年12月30日那次著名的坠机经历,直接催生了《风沙星辰》这部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的作品。至于我们此刻谈论的《小王子》,开头的飞行员坠机撒哈拉的情节,自然也是安托万对自己真实人生的“引用”。


当年,安托万和他的机械师安德烈·普雷沃驾机参加巴黎-西贡的航线竞赛,而此项竞赛高达15万的奖金正是安托万的最大动力。彼时,安托万那贵族式的生活令他债台高筑,这笔奖金恰好能令他暂渡难关。不幸的是,经过20个小时的飞行之后,因为对飞行时间和距离的误判,安托万的飞机坠落在撒哈拉沙漠。整整三天,安托万和普雷沃依靠“一个甜橙、一公升葡萄酒、少许水”苦苦挣扎,濒死之时才为路过的阿拉伯人所救。


在《风沙星辰》中,安托万坚持认为,“这次历险是一次性灵之旅”。《小王子》当中,来自其他星球的“小王子”出现在飞行员面前,倒是真像一个陷入濒死绝境之人的幻想。


若回顾安托万的一生,“小王子”这位拒斥大人世界的少年,很像是作家本人的自况。安托万生于贵族之家,自小展露过人的文学才华,但是,他少年时代并不自由,各种人生选择都要听从祖父费尔南的安排。直至1919年,祖父去世之后,安托万才开始自己自由又跌宕的生活。1935年,安托万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他在旅途中遇到一个孩子:“无数美好的前景在这个小小生命的面前展开,就算是神话传说中的小王子也无法和他有同等的光荣了……这位天才的小莫扎特注定会与其他人一样被社会机器打造成一个模样,他的命运早已确定。”


对童真消逝的惋惜,一直延续到《小王子》当中,小说最后,“小王子”为了回到他的行星上,主动走向毒蛇,放弃自己“没法带走的这副躯壳”。那条毒蛇,像是来自那个残酷现实的大人世界,小王子倒在它的毒牙之下,最终消失不见。而在马克·奥斯本的动画版《小王子》当中,导演设计了一个长大了的小王子,他被大人们洗脑,努力变成现实世界里的一员,最终在小女孩的帮助下,找回曾经的自我,回到B612号小行星。


虽然这段故事也是在小女孩的幻想当中实现,但是,如此结尾到底给了小王子一个确定的美好结局,也冲淡了原著中渗透着的淡淡忧伤。马克·奥斯本对此的解释是:“面对死亡和失去,试图在感情上做缓和处理……希望观众是笑着走出电影院。”嗯,你瞧,到底还是好莱坞导演的主流选择啊。


为何我对这电影又爱又恨


看最新的动画电影版《小王子》,心情有点复杂。


之前我并未看过其它影像版本的《小王子》,原著童话倒是收过好几个版本,所以对这部电影当然抱着些情怀式的期待。看预告片的时候,已经知道它创作了一个独立于原著之外的现实世界,等真的看到电影,虽然对这部分“创新”并不满意,但看着小女孩拼命追赶老爷爷的救护车,眼泪还是掉了下来—虽然掉之前,已经知道:哦,导演要煽情了。


拍过《功夫熊猫》的导演马克·奥斯本(MarkOsborne),用目前好莱坞常见的三维动画风,讲了个小姑娘遇上怪爷爷的故事。这爷爷是个飞行员,他给小姑娘讲的故事,是《小王子》。这个故事里的故事,是用木刻人物的定格动画呈现的(效果类似咱们小时候看过的《阿凡提》)。


我以为这样的双线叙事,凸显了编导对《小王子》原著要义的理解:童心,他们也努力用新创作的故事,来表现这点。老爷爷告诉小姑娘,“长大不是问题,遗忘才是”,所以他不切实际想要发动旧飞机,被会计妈妈安排人生的小姑娘重新焕发童真,都是在说:不要忘记童心。问题是,这理解和这么用力的表现,窄化了原作的优美,反而有些笨拙;而且小孩缠着老头的设计酷似《飞屋环游记》,小女孩的造型和最近上映的《头脑特工队》相差无几,其他所有人物的外形也熟口熟面,加上说教的内涵,让这电影新创作的部分显得非常大路货。


而且它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也显得幼稚,比如把商人塑造成扼杀童心的大反派,可我们都知道,商人才不会扼杀童心呢,他们最多也就是贩卖一下童心,像这部电影一样。这么说可能有点刻薄,好像我也变成了电影里那些该死的大人—好吧,我也有被小王子可爱的造型萌到呢!但,那又怎样?howie


以原著的超大影响力,诱人落泪的观影效果是顺理成章的结果。然而,马克·奥斯本的改编并未止步于机械的MV化照搬,而是试图以当下背景为阐释方式,对原著精髓进行导引,并一度营造出了两个世界的鲜明对比。虽然最终未能坚持到底,但仍可看作一次有益尝试。童话世界与现实时空不仅在故事上形成对照,更在表现方式上分别采用了传统的纸模定格与流行的3D动画,使得世界观的区隔在形式与内容上得到统一,可惜,也没坚持到底。不过,总体而言,成人与儿童都可以从中获得想要的,这倒是与原著一致。


(悉尼卡通,影评人,影视剧编剧)


我没有看过原著,因此原著情结是不存在的。这部电影对童心的看法倒是可以和皮克斯对比起来看,皮克斯总是说人是要长大的,这个过程苦涩而甜蜜,这部影片说童心是无价的、永恒的,成年社会是险恶的。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可以各取所需,就像一杯糖水,肯定不难喝,但也别喝多了。(magasa,《虹膜》电影杂志主编)


来自微信公众号:影向标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分享到:
已推荐推荐成功分享到:
关键词阅读:2015/10/172015/10/162015/10/162015/10/142015/10/17延伸阅读人参与

人跟贴_人参与网友跟贴人跟贴_人参与__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账号密码自动登录__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站立场。


最新童歌童趣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