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育儿孕婴 > 童歌童趣 > 正文

在长长的歌单里挖呀挖呀挖新创儿歌去哪儿了?

发布日期:2023/6/28 15:21:23 浏览:35

来源时间为:2023-06-01

“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五一”至今,不少网友因为一首儿歌上头了。大家在被这首儿歌治愈的同时,还争相改编,抒发出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和憧憬,“生生把‘五一’过出了‘六一’的感觉”。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不少孩子用唱儿歌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打开孩子们的歌单会发现,除了“全民儿歌”《孤勇者》《逆战》《少年》,今天传唱甚广的儿歌多是“上了年纪”的作品,很少见到朗朗上口的儿歌新作。

比如,《两只老虎》《小兔子乖乖》创作于100多年前,《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稍微“年轻”一些的《小螺号》《采蘑菇的小姑娘》《数鸭子》《春天在哪里》诞生至今也有40多年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近些年优秀的新创儿歌作品越来越少。我们的好儿歌去哪儿了?短视频成人音乐“席卷”儿童音乐教育的当下,如何破解其中的问题?我们该给孩子们传唱什么样的儿歌?

童年的音乐审美会伴随人的一生,儿歌是大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需要认真而用心地去准备。显然,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今天的孩子们在听什么歌?

中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在其著作《儿歌浅谈》中写道:“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世世代代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体会、思想感情和愿望,用顺口、易记的歌谣形式表达,并用以教育子女。”

孩子们在听什么歌?当下在少儿间传唱度较广的歌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创作于上个世纪的经典儿歌,比如《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另一种则是成人世界的流行歌。音乐人卢中强曾发起“发电的儿歌”项目,创立了“新乐府”“民谣在路上”等音乐厂牌,在很多线下的音乐互动中,他观察到现在孩子喜欢的音乐类型中,短视频BGM(背景音乐)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最大的,“不管是《你笑起来真好看》《你的答案》,还是《大风吹》——这些所谓的‘神曲’,孩子们的接受度都非常高,基本上都会唱。而在这些孩子们都会唱的现象级歌曲里边,最让我觉得欣慰的一首就是《孤勇者》。《孤勇者》不管是音乐性还是歌词的表意都跟其他的‘神曲’是不同的,我尤其欣赏它的歌词。”

孩子们为啥都那么爱唱《孤勇者》?去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给出了答案,我国未成年网民有1.83亿,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2.1,未成年网民普遍存在网络模仿,其中学唱网上的流行歌曲比例占到近一半(为44.7),显示出音乐的高度渗透性。这也解释了“儿歌”《孤勇者》背后的传播逻辑。

在智能手机、短视频、融媒体打造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听什么歌,通过什么渠道听歌,与几年前都有明显区别,与几十年前更是天壤之别。观察这些年流行于孩子们中间的歌曲,对低龄幼儿来说,高频播放、旋律好听、歌词朗朗上口是关键传播要素。对初具理解力的少年儿童来说,受到他们青睐的,不乏好听、积极向上、有美感、有精神内核的歌曲。著名音乐人姚谦认为,“任何时代留下的歌,都有那个特定时代的特性。《让我们荡起双桨》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把握了那个时代的脉搏。今天的创作者,依然需要在时代和孩子们的心灵上荡起双桨,但这桨所触及的,必须是信息、网络、传媒时代的水面,才能与孩子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要的是一颗为孩子们着想的心

儿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面对孩子们歌单的变化,创作者的坚持与开拓、平台渠道的责任与监管、师长的选择与引导等至关重要。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靓靓认为,优秀的儿歌作品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当年,躺在病床上的音乐家王路,望向窗外时,正好有一只燕子飞过,恰巧儿童节临近,他当即伏案写下《小燕子》。这样的经典儿歌需要作者有生活沉淀才能创作出来。我们希望今天的儿歌创作者能够多向前辈学习,主动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和话语体系,不要坐在家里凭空创造。”

儿歌创作不需要艰深的理论,也不需要冗长的篇幅,需要的是一颗为孩子们着想的心。著名作曲家敖昌群创作的儿歌《妈妈格桑拉》陪伴了几代小朋友的成长,他认为,儿童歌曲与儿童音乐一定要纯真,创作者的心态不能功利,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感情。“这种艺术想象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掌握扎实而全面的作曲创作技能;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敖昌群娓娓道来,想象力来自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忆,对内心世界的领悟,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对未知世界的探究……与绘画和文学相比,音乐的语言更为抽象,更需要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我创作的《妈妈格桑拉》、管弦乐组曲《康巴音诗》,就来源我在甘孜藏族自治州8年的生活。不过,在那里生活过,并不代表就能写出好的音乐,还是要通过想象力把它转化为音乐的形象。”

在他看来,创作者不能够钻牛角尖,不能仅仅只在自己专业的象牙塔里去冥思苦想,应该触类旁通,用各种各样的艺术素养来滋养自己,用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来感动自己,要做有根之苗,而不能做无源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情感具有共性,虽然每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内容不尽相同,但大方向是趋同的,精神力量是一致的。从古到今,艺术家的成功作品都是有感而发,这种有感而发可能是他个人生活的经历,不论是个人情感的波折,或者是被大时代所激励与感召,他与时代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用音乐记录美、创造美,儿歌也不例外

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与微笑》《滚滚长江东逝水》《烛光里的妈妈》等多首代表作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20年来花最大心血创作的系列作品是“新学堂歌”。上月4日,古风“谷”韵·庚续鼎新——谷建芬新学堂歌“学校美育”成果汇报专场演出上,500余位师生和家长,用戏剧、舞蹈、武术、合唱等多种形式演绎了《敕勒川》《咏鹅》《游子吟》等10余首“新学堂歌”。2003年前后,有人向谷建芬建议:“希望您给孩子们多写写歌,孩子们现在没有歌唱,都在唱爱情歌曲。”于是,谷建芬翻看了不少少儿歌曲的词,觉得写得都太浅,便拿来了小学的语文课本,看到《咏鹅》等诗词,便为6首古诗词谱曲。孩子们学唱了这6首歌,天籁般的童声让谷建芬很振奋,她一路创作下去,并将它命名为“新学堂歌”系列作品,已有50多首。“新学堂歌”还走进课堂,孩子们通过“背、唱、演、读、写”传承传统文化。演出结束后,88岁的谷建芬慢慢走到舞台上,动情地说:“我喜欢孩子,愿意为孩子们写歌。古诗词言简意深,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国文学艺术的精华都在这里。让古诗词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成为孩子们共同的珍贵记忆,将来,再传给他们的后代。我也谢谢孩子们,你们的歌声温暖了我。”

每个时代,都有人在坚持用音乐记录美、创造美,儿歌也不例外。每个时代的孩子,也都在众多选择中,最终找到适合、属于他们的美好歌曲。

三获格莱美的艺术家汪洪在发起“发电的儿歌”项目时曾说:唯有孩子和音乐不能辜负。

愿我们永远保持那一份童真。

最新童歌童趣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